油菜籽收購撲朔迷離 各方盼細則明朗 |
發布時間:2015-6-16 8:48:57 發布人:admin 點擊:1952 |
截至6月10日,包括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河南在內的多個油菜籽主產省,仍未出臺明朗的油菜籽收購政策細則。 “其實,對于國家改革臨儲政策,許多主產省都是持支持態度的,但是今年就改有些突然。”一位曾經在江蘇南京參加夏糧收購工作會議的行業人士稱。 對于油菜籽臨儲政策改革,許多業界人士持與上述行業人士相似的態度。面對突如其來的政策變動,包括農民、加工企業、糧食局等相關主體,都感覺無所適從。 當前,國內油菜籽主產區普遍面臨“農民不賣、企業不收”的尷尬局面。在業內人士看來,既然說要改革,無論國家采取什么樣的方式,政策明朗化在當前顯得至關重要。 相關行業人士表示,行業對于油菜籽臨儲制度的改革,已經基本形成一致意見。雖然各方對于政策落實的細則仍有爭論,然而,細則的早日出臺已經更為迫切。 開秤價低成主流 湖北省沙洋縣是“中國菜籽油之鄉”,常年油菜籽種植面積60萬畝以上,油菜籽產量2億斤以上。 據當地糧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經過在全縣多地的實地調查后發現,今年油菜籽相比上年單產減少,減幅最小的為8%,最大的達19.1%,平均減產幅度為13.5%。 談及減產的主要原因,上述負責人分析認為:一是油菜籽成熟期遇低溫多雨天氣,導致自然減產;二是今年普遍要求機械化收割、秸稈回田,導致油菜籽拋灑損耗大。 沙洋縣油菜籽的產量下降,并不是當地糧食局人士擔心的最主要問題。據上述負責人介紹,目前最關心的還是市場收購不順的問題。“每年5月,正是沙洋縣油菜籽上市的熱鬧時節,但今年市場卻一反常態的有點冷。” 據沙洋縣糧食局的調研,當地農民普遍反映,5月中旬,油菜籽大都收割整曬后存放在家,卻遲遲不見油廠掛牌、經紀人上門收購。由于受國際市場低油價沖擊,市場傳言今年油菜籽收購價在每斤1.70元左右,與上年托市價每斤2.55元相比低0.80元,因此,“油廠不敢收,農民不愿賣”。 湖北省京山縣一家油菜籽加工企業的工作人員確認,自油菜籽上市以來,包括該企業在內的許多企業,并未積極入市收購。 同樣,在湖北省宜昌市,當地油菜籽不僅遭遇了減產、病害等不利因素,在收獲之際,還迎來了無人收購的“慘象”。 據宜昌市物價局提供的情況顯示,當地油菜籽總體表現為:畝產低、出油率低、價格低等三低。不僅大部分地區的菜籽單產較去年下降,平均品質也略低于去年,因此,當地農販的交易平均價普遍為1.9元/斤,比去年同期2.43元/斤的價格下降21.8%。 不僅在油菜籽產量第一大省湖北如此,安徽地區的油菜籽也同樣“無價無市”。 在安徽宣城地區,自油菜籽收割上市以來,價格連續下滑。據物價部門監測,開鐮期間,油菜籽收購價格為2.3元/斤,5月底則跌至2.2元/斤,6月初則在2元/斤左右,與去年同期相比,跌幅約20%。 盼細則早日落地 在此前的采訪過程中,許多業內人士認為,由于現有臨儲政策負面效應越來越大,亟需改革。而國家已經表態要改革制度,但相關細則遲遲不公布,各方收購主體無所適從。 “政策一直不明朗,我們就只能觀望等待,老百姓收獲的油菜籽也只能自己放到家里。”上述京山縣油菜籽加工企業的工作人員表示,在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,貿然入市收購,會有很大的風險。倘若6月底,政策細則仍然不落地,企業只得關門歇業。在該工作人員看來,今年的行情,“不好做不如直接不做,直接放棄也不見得是壞事”。 荊門環星油脂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反映說,去年國家油菜籽托市收購價是每斤2.55元,但今年直到目前國家還沒有出臺收購政策。當前,油脂市場受國際市場低油價沖擊,如果沒有國家政策,僅按市場價收購的話,每斤超過1.60元企業將無法承受。同時,與上年托市價每斤2.55元比相差0.95元的價格,也是農民無法接受的,所以目前企業也在觀望,急盼國家明確油菜籽收購政策以利企業經營。 不過,也有貿易商抱著“賭”一把的態度,入市收購油菜籽。 近日,江蘇宜興的一位糧食貿易商剛剛結束自己的小麥收購,開始轉戰油菜籽收購。據他介紹,目前已經收購油菜籽2萬斤,收購價格在2元/斤左右。 “我收的量不算多,聽說有的貿易商收購量已經達到了20萬斤。”該貿易商說。問及他入市的初衷,他坦言自己在賭后市。 各方博弈局面形成 曾有市場傳言認為,油菜籽臨儲政策的取消,是財政部單方“甩包袱”行為。 更多人士則認為,該政策出臺之前,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的公開表態已經可窺一二。 4月底,樓繼偉在“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講壇”上發表演講,稱我國要跨過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有五方面措施,其中之一是農業改革,減少對糧食的全方位補貼,鼓勵農產品進口。 樓繼偉講話后不久,油菜籽臨儲政策將取消的消息隨之傳出。 有持批評態度的行業人士認為,大家都認為臨儲政策需要改變,然而“事到臨頭”提出取消臨儲政策,在所有人都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,業界一時之間難以接受。“至少應該提前一年出政策,這樣大家都有思想準備。”談及細則遲遲不出臺的原因,許多分析人士認為,爭議太大或許是主要原因。 有行業人士表示,中央財政實行總量控制,如果讓省級財政承擔,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,各省恐怕也難以拿出高額補貼款。“這樣一來,各省的各級政府對農民、對企業都不好交代。”也有業界人士建議,“要不今年繼續施行臨儲政策,各界好好研究一下,明年再開始改革?”
|
聯系我們
聯系電話:0915-3322588
傳真: 0915-3323332
聯系人:劉先生
新聞中心
您現在的位置是:首頁 > 新聞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