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康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
一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
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、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以及省委、市委全會精神,把握“穩中求進、提質增效”工作總基調,堅持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,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,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,保持高于全國全省經濟發展速度,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,狠抓改革攻堅,激活市場主體,加快富民步伐, 改善生態環境,加強民生保障,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。
二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
生產總值增長11.5%左右;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8%左右;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%左右;財政總收入增長8%,一般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12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%左右;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1%和12%左右;城鎮登記失業率4%以內,物價漲幅控制在2%以內,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‰以內,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.6%,漢江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國家Ⅱ類標準,全面完成“十二五”規劃目標。
三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
(一)發展壯大循環經濟,促進結構優化升級。做大做強工 業。全年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50 億元,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328 億元,增長18%左右。培育壯大工業主導產業。加快白銀鉛鋅開發、有色中科納米、金屬鎳產業園等企業發展,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產業發展水平;通過與中國農科院共建中國(安康)富硒產品研發中心,做大富硒食品工業;實現安康火電廠、白河水電站、旬陽水電站核準并正式開工建設,推動清潔能源工業再上新臺階;深化與中國藥科大學等合作,支持醫藥中間體和中藥飲片企業發展壯大;加快南水汽配、華旭鋼構等項目建設,力促陜汽寶通、通用、三一重工等達產達效,壯大裝備制造業。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。繼續支持安康高新區、恒口示范區和漢濱五里、漢陰月河等縣域工業集中區建設,全年新建標準化廠房16 萬平方米,新增投資千萬元以上企業50 戶。全年“飛地經濟園區”建設完成投資5 億元,落戶企業25 戶。支持各縣區壯大“一縣一產業”, 出臺支持漢濱龍頭引領、旬陽率先發展的指導意見。協調推進要素保障。深入貫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意見。加大對重點工業企業的幫扶力度,盯緊投資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建設,確保按期建成投產。加強銀企項目對接,大力發展實體經濟,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,催生小微企業。積極培育規模企業,全年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 戶。
做優做特農業。穩定糧食生產,全年糧食總產 80 萬噸,油料總產13 萬噸。加快實施國家級特色(富硒)高效農業院地合作示范區規劃,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引領,持續推進“十園示范百園提升”工程,加快生豬、富硒茶、魔芋、核桃產業發展, 擴大畜牧、漁業、茶葉、烤煙、中藥材產業基地,因地制宜發展蔬菜、蠶桑、絞股藍、特色種養。全年肉類總產28 萬噸;蔬菜種植100 萬畝,發展魔芋26 萬畝。抓住第二輪退耕還林機遇,加快發展山林經濟,新增特色經濟林30 萬畝,新建富硒茶園7 萬畝、低改5 萬畝;新建核桃園10 萬畝,林下種植100 萬畝, 林下養殖1000 萬只(頭),帶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。
提升發展服務業。強化旅游產品開發、要素保障和宣傳促銷, 推進瀛湖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和4 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,打造一批精品景區,提升“一山一湖一城”核心景區建設水平。加快重點旅游項目開發建設,完成年度投資5.1 億元。全年接待游客2500 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0 億元,分別增長15%和21%。突出政策引領、龍頭培育、項目帶動、機制創新,推動服務業結構優化升級。依托大交通發展大物流,編制物流業發展規劃,完成年度投資10.7 億元。加快農村流通體系建設,挖掘農民消費潛
力;積極引導商貿餐飲業適應市場新要求創新發展模式,培育新型服務業態;瞄準群眾多樣化需求,大力發展旅游、文化、體育、健康、養老等新型消費。全年培育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45 戶,培育限額以上商貿零售企業50 戶;三產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%。
(二)推進新型城鎮化,加快建設“秦巴明珠”。把李克強 總理打造“秦巴明珠”的重要指示作為長期戰略,堅持以人為本、產城融合,推動中心城市、縣城、重點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協調發展。全年完成市政建設投資36 億元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為抓手,突出核心、提升江南、重心北移和湖城一體, 加快“一江兩岸環江50 里”建設,統籌推進江北新區建設和江南舊城改造。加快城東大橋、石梯大橋、北環線、機場快速干線等重心北移的控制性工程建設,推進安康高新區、火車站片區、月河生態城開發。實施東關、西南、東南、東西壩片區改造,完成2.3 萬戶棚戶區改造,年度投資13.4 億元。加快月河川道城鎮帶建設,推進恒口、漢陰、石泉月河川道一體化發展。以12 個縣域副中心、4 個文化旅游名鎮為重點,建設一批工業主導、商貿帶動、現代農業和旅游休閑型小鎮。全面放開縣以下城鎮戶籍限制,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,全年轉移戶籍人口9 萬人。加強城鎮規劃管理,合理布局和加快推進道路、管網、電網、環衛、綠化、市場等市政公用設施和教育、醫療、文化、休閑、健身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,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。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4%。
(三)全面發展社會事業,持續保障改善民生。2015 年民 生工程計劃投資100 億元,重點辦好惠民十件實事。實施就業優先戰略。以創業帶動就業,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 億元,新增城鎮就業1.5 萬人,免費技能培訓2 萬人,完成農民實用技術培訓10 萬人次,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0 萬人。加快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。加快教育事業發展。推進安康中心城區教育資源整合,完成“五校北遷”以及安康中學、陽光學校、漢濱初中、興安初中改擴建,新建東壩、江北、黃溝小學并按期投用。實施中心城區江北片區教育資源整合。全年實施農村中小學改薄項目107 個,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舍8.3 萬平方米,完成教育年度投資8.2 億元。實施好省定幼兒園建設項目15 個。力爭石泉縣、漢陰縣實現“雙高雙普”,平利縣創建省級教育強縣。改善醫療衛生條件。加快城區衛生資源整合,整合市中心血站、疾控中心、安康療養院和120 指揮中心北遷,開工建設市級公共衛生服務中心、市人民醫院綜合門診樓項目,市婦幼保健院建成投用,市精神病?漆t院、婦產醫院主體工程竣工。全面完成11 個市縣綜合醫院、45 個重點鎮中心衛生院遠程會診系統和漢濱等6 縣區縣級綜合醫院終末期腎病治療項目,全年完成衛生項目投資2.1 億元。實施文體惠民工程。全年實施418 個社區公共體育惠民工程。建好群眾文體設施,建成市體育中心綜合訓練館,安康博物館、“藏一角”博物館建成開放,開工建設漢江大劇院、香溪書院、江北體育場館,安康圖書館主體工程完工。實施市政民生工程。建設中心城市6 座人行天橋,新增500 個停車位,實施“三橋一路”改造提升,完成殯儀館搬遷,建成江灘公園二期和興安、靜寧市場。實施平利、石泉公交客運城鄉一體化試點,安康高客站二期竣工,建成江南、高新公交樞紐和21 個港灣式?空。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2.78 萬套、建成2.3 萬套。深入推進精準扶貧。重點抓好60 個片區174 個連片開發整村推進項目村建設, 建設避災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290 個,完成搬遷安置2.5 萬戶9.5 萬人,減少貧困人口10 萬人。
(四)突出重點項目建設,力促投資穩定增長。發揮投資對 穩增長的關鍵作用,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45 億元、增長23%,其中:固定資產投資672 億元、增長24%;中省跨市項目投資45 億元,增長25.7%;完成民間投資436.5 億元。深入落實重點項目推進辦法和考核機制,通過重大項目建設拉動當期投資,增添發展后勁。計劃安排基礎設施、產業開發、生態環保、民生工程四大類200 個重點建設項目,年度計劃投資287 億元。其中:續建項目121 個,年度計劃投資173 億元;新建項目79 個,年度計劃投資114 億元。安排重點前期工作項目100 個,總投資799 億元,計劃當年開工建設7 個。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, 按照保續建、促開工、抓前期要求,分層次、分領域、分縣區逐個落實項目建設條件,強化資金、土地、環境等要素保障。圍繞“十三五”發展,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,加強全局性、基礎性、戰略性項目謀劃和儲備,力爭一批項目列入中省規劃。創新招商模式,以園區招商、產業鏈招商為重點,加快引進一批能產生倍增效應的龍頭型企業,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0 億元,引進勞動密集企業60 戶。
(五)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提升發展保障能力。把綜合交通 樞紐建設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,以突破瓶頸制約和提升互聯互通水平為重點,加快打造秦巴腹地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。2015 年公路交通計劃投資30.5 億元,重點實施交通運輸十大工程。全力抓好征地拆遷和環境保障,加快西成客專(寧陜段)、陽安鐵路復線、大嶺鋪至安康東直通線、恒口和石泉火車站改造、安康中心港、紫陽港客貨碼頭遷建、火石巖碼頭改造以及40 個農村渡口建設建設,確保安平高速公路和旬陽LD 連接線年底前建成通車,力爭開工建設平鎮高速試驗段、G316 安康中心城市過境線(中心城市北環線)工程。圍繞完善路網、提升功能,開工建設G316 安康至旬陽至白河、G211 小河至旬陽、G210 寧陜至兩河公路等6 個230 公里升等改建工程項目,加快G316 白河縣城過境、G210 石泉縣城過境、G541 石紫嵐二級公路、S225 平利至鎮坪、G316 澗池至平梁等改建工程項目建設進度。加快月河快速干道、縣城國道改線、4 座漢江大橋(城東、漢濱石梯、石泉漢江、長陽)等建設。開工安康富強機場,著力實施東西壩防洪及內澇治理、漢江綜合整治工程,加快月河補水項目前期工作。抓好骨干電網和城鄉電網升級改造,開工建設酒泉至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,建成旬陽330 千伏、東郊和冷水110 千伏輸變電工程。推進包?蛯#ㄎ骺党请H)、西安至重慶鐵路客運專線和新安康火車站工程前期工作,力爭列入國家“十三五”規劃。
(六)抓好生態文明建設,著力構建美麗家園。把生態文明 建設放在突出位置,以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為引領,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。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。全面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工程,堅持點上開發、面上保護,科學謀劃空間開發格局,集約節約利用資源,著力構建生態安全、循環產業、新型城鎮化、生態環境監管四大體系,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。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考核機制和評價體系。大力發展“飛地經濟”,降低環境承載壓力。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。加強生態資源保護,實施好漢江綜合整治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,計劃綠化造林50 萬畝,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0 平方公里。嚴格資源環境保護制度。建立漢江水質保護聯席會議、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,嚴格落實河流“網格化”管理和“河長”負責制,加強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運行監測,加大漢江水質和重點污染源實時全線監控力度。加強環保設施建設,建立南水北調水質保護應急指揮中心,加強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綜合防治,提高環保綜合監管能力。著力實施污染治理。強化工業點源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。加快瀛湖湖泊生態治理,用兩年左右時間基本建成沿江重點鎮(社區)污水垃圾處理設施。搞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,加強飲用水源涵養保護。加速淘汰黃標車。排查整治危險化學品及礦山環境安全隱患,抓好以白河紅石河流域、旬陽汞銻礦區等重金屬污染治理。全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.6%。
(七)深化重點領域改革,不斷增強發展活力。嚴格遵循中 省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,抓好行政審批、投資、價格、壟斷行業、特許經營、政府購買服務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。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,實施負面清單制度,加快建立全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;全面實施公務用車制度改革。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,探索采用PPP 模式拓寬融資平臺,推進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。深化農村綜合改革,鼓勵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,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;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,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。加快推進科教文衛事業單位改革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。推進財稅體制改革,強化政府資金統籌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,全面啟動鎮村綜合改革。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,抓好征地制度改革試點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,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。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創新,建立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準入和退出機制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,創新金融產品。抓住中央實施“一帶一路”、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加大西部大開發力度的機遇,主動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。實施創新驅動,加快富硒研發中心建設,積極創造條件,盡早促使安康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。深化與北京石景山、天津市、常州市、中國農科院、西安交大、中國藥科大學等對口交流合作,建立協作機制,構筑全方位交流合作平臺。